最近一口气补完的ACG

没想到年纪大了还能有这么多精力去跟ACG, 每每看到ed或者轻小说结尾的时候会因为过于投入感觉有无数感想想要用文字记录下来,但是每次都是提笔之时却忘记要组织什么样的语言去记录这种体验。本意是打算分拆为多个篇,后决定还是合并记录,以避免出现字数不足的尴尬…

事情的起因应该是17年的春季番剧实在没什么可期待的,早早预定了进击的巨人第二季和笑面推销员NEW, 后来也因为剧情套路太明显把推销员弃了。于是就跟着B站的推荐追了埃罗芒阿老师,终于见识到妹控伏见老贼的笔力,虽然当年俺妹大热的时候稍微看了下小说大概,后续大概了解了剧情。只能说德国骨科又新增床位了。

埃罗芒阿老师直译应为情色漫画老师,当然为了引进所以因为不可描述的原因稍稍在名字上做了点把戏以至于在春番介绍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部片子。有妹有房父母双亡的设定,再加上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这种套路就已经把HE的剧情描出来了,结尾既然已经确认,还能把剧情控制地吸引人实在难得,当然其中不乏各种段子和工口设定推进角色们的互动。电击文库的版权很足,由于主角是轻小说作家因此其中也Nita了各种轻小说的梗,其中不乏刀剑神域、劳模亚丝娜,还有去年大火的re:0, 天国可看的魔禁,文库销量前三的狼与香辛料、魔高劣等生等等,料还是十分充足。印象深刻的还有荒川河堤上奔跑的死肥宅?? 配着昭和男儿的话题看起来很是辛辣。后续也没日没夜地把轻小说补完了,17年6月刚发了第九卷继续着兄妹的欢乐生活。读完之后只图一乐了,对剧情发展感觉已经没了什么期待。
ps. 最近kindle很辛苦,我也很辛苦,想把刀剑的Alicezation补了又一口气把埃罗芒阿老师的1-8补完,之后又速度补完了全职高手。有贴吧的热心人已经开始手工翻译第九卷,好人一生平安

刀剑神域第一季动画发布的时候有留意,后续也间接了解了不少剧情,刚工作的时候还一不小心用了Asuna的壁纸,追了第二季GGO, 当时14年也等不及最后一集的推进直接把死枪篇的小说一个通宵看了。也没想到隔了这么久才回过头来把第一季的动画和Alicezation(第三季动画化确定!)小说补完。是不是因为老了所以新番也跟不动,开始怀旧了啊。还是很意外这个开始竟然是同学婚礼的晚上在住的地方无聊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补完了爱恩格朗特篇(SAO),对于这种死亡游戏的设定当时还是很超前的,不愧为电击文库的发行担当。对于爱恩格朗特篇有2点感想,其一是中段桐人和亚丝娜的发展,动画过渡的有点奇怪,但是哪里奇怪略说不出来;其二就是75层攻略战结束了该篇,个人认为处理的非常好,如果继续写攻略上层,套路就太明显,每次垫几个玩家,桐人爆二刀流的大招就结束了,希思克利夫作为关底boss被识破也算是情理之中了,最后一剑的核心思想是挑战游戏系统内核(现实世界的底层运行规律/命运),成也最后一剑,败也最后一剑,也许只是作者为了续写这个系列,不然就暴死了,或者平行世界的梗在2000年左右已经玩烂了。
继续是ALO, 大概就是从ALO开始了一种基调(套路),解决一次游戏内事件之后一定在现实也有一次了结(PK). 还记得读高中的时候,大概十年前,喜欢的Grubby在4K战队,Moon在MYM战队,当时对MYM不甚了解,meet your makers, 如果见到了造物主又要挂上什么样的表情。这个梗最早应该是银翼杀手(blade runner)开始用,后续 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 黑客帝国(the matrix)等等都深入探讨了这些问题。刀剑当然不能免俗,最后的Alicezation章就主要是这个矛盾点来引爆,AI和他们的造物主们。
后续GGO对微笑棺木有一次讨伐战的回忆,动画第一季并没有反映,后追溯了一下发现小说里也没有具体的描写,可能就是作者在后续写作中把它作为一个承接的线索,贯穿各篇章。该篇章承上启下,并且引入了新角色(后宫). 死枪事件一开始就已经定调,不可能是由于NervGear引起的致死,后续的以次为中心展开。如果说GGO与其他游戏最大的不同,那么就是这个游戏可以RMT (real money trade), 这种行为在大多数网游中都被运营商明令禁止,且屡禁不止。如果说什么游戏一开始封杀RMT, 后来又开放了RMT, 那么这个游戏离停服就不远了,可以参考魔兽世界; EVE一直都明令禁止RMT, 直到现在也是如此。顶尖的装备,隐私的价值,在这个世界里把实实在在玩家中的恶又一次放大。
第二季的后续还有2个短篇,圣剑Excalibre和圣母咏叹(11连击剑技),Excalibre篇与主线没有太大的关联,圣母咏叹牵扯到了两方面,一个是游戏用到的MediCube作为Alicezation篇中RATH的核心技术以及登陆机器,二就是现实中男女主角必须面对的门当户对的问题了。中有种解决已经定了,提纲已经写完,现在开始补全细节的感觉。
目前最后一篇是Alicezation, underworld以STL和摇光为基础培养的自下而上的AI, 以及对AI的抢夺攻防战。外部的干涉(code 871和administrator)由外部的力量(桐人)解决了,内部的纷争主要由内部(人界和暗界),主线还是非常清晰的。这个世界里最强的是想象力(信念), 以信念改变(扭曲)现实。人对人的战争,机关抢夺,都可以看到EVA的影子。最后理论上桐人和亚丝娜的灵魂大概率应该已经崩溃了,但是还是撑到删除多余的记忆,最后这些有点没圆过来。其中也为后续的故事留了几处伏笔,其一是希思克利夫游荡在网络上的灵魂,其二是桐人的灵魂拷贝,如果是自己对自己的展开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序列纷争,刀剑的剧场版今年也发布了,确定引入国内,具体时间还没确定。毕竟去年你的名字赚了不少钱,对电影的引进也算是有所帮助。这部剧场版最大的不同应该就是序列纷争这款游戏并非full dive状态的,而是AR模式,也光荣地蹭上了近期的热点,巧合的是笔者也在对AR进行了一些调研,希望发觉一些方向去迎接这个近期(3年内)就会到的未来。
刀剑全篇也诉说着这些人们现实的弱小和虚拟世界中的强大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但是现实大概是在现实世界弱小的人作为虚拟世界的玩家也大概率作为水平一般的角色拒绝体验开荒的风险与乐趣吧。这也可能是其作为爽文的一个槽点/亮点吧,大家都同理心地认为自己在逃避现实之后的世界/生活会更轻松。但是我的理解生活/游戏中琐碎的不那么顺的事件才是大家的日常,平凡是永远的主题,精英只是塔尖的少部分人,无论在哪里都一样。逃避无用。
写的有写长了,毕竟刀剑是从2004年连载到现在的故事,无论是作者还是笔者,又有多少个这样的10年呢。

全职高手,随着国产春番的推荐毅然决然地入了坑,交了10块支持支持,笔者认为仅仅为了配音们这个价钱已经值回来了。5月刚回武汉,项目还没完全动起来,忙里偷闲(怠惰)了啊。后来边听喜马拉雅边看书,1700多章的网文,朗诵的资源只到1400+章,后续只有通过看书来补了。动画总的来说值这个价,当然赞助方麦当劳爸爸的广告略多了。总的说一下的话,这本书前半篇像修仙第一人称单机爽文,后半篇则像NBA一样以经理人(战队运作)的视角推进剧本,讲述了一个全职高手带领网游里的草台班子拿了季后赛总冠军的故事。由于是DNF同人文,借鉴较多,加之之前我自己也玩过一阵子,所以读起来就是这种爽文的感觉,主角强无敌,并没什么太意外。后边的季后赛阶段就明显感觉作者构思的比较费力了,最明显的感觉是文章节奏的控制力减弱,但是也还没到失控的地步,没有被读者带偏。整本书我记下来的似乎就是概率论换了2000万和开挂的单挑连胜了。总决赛的20秒3杀听起来多多少少有当年麦迪时刻35秒13分的味道。

寒蝉鸣泣之时,就着同学的推荐和之前浅薄的印象,终于在6月的某个周末把这个番剧补完。如果是在2003年看的话想必我会非常非常震撼,但是现在,尤其是在看过Another, 小圆, 石头门, 未来日记(这4部作品必须是比寒蝉晚的)和同期的日在校园之后再来回顾,更多的是抱着猎奇和暴力血腥的角度来看。同期出现2名柴刀女也是够看了,当然这两部剧在直播档期都因为社会上发生了实际案件没有善终,直播以nice boat结束。由于初中的时候一不小心看过妖精的旋律所以对这类偏血腥的题材耐受力也是有的,这种每个角色都得到救赎的HE是上述提到的番剧的共同结局,因此开篇更像独立的恐怖事件,最后汇集,反向推理真相、解答,其中有确定是神秘力量的(Another), 其他大多归因是人为。这种平行世界刷剧情的套路一旦知晓之后就有种迷雾散尽的感觉,有种套路看穿,看点丢失的感觉。当然,本篇的主旨一直都是暴力解决不了问题,暴力只会生产悲剧。虽然据说原作者在制作游戏的时候只是想做成BE无限循环…主角们是不是跟希望活在动画而不是游戏的世界里呢。

总的来说,埃罗芒阿老师中有身为成功作家的身份,刀剑神域里有庞大的虚拟世界,全职高手也有现实和网游的双重属性,寒蝉这种平行宇宙就更不用说了,现实的懦弱总有个地方可以弥补(原谅自己),这也许是广大作者,亦或是读者的期望,沉迷于另一个世界(无论是ACG或者其他游戏)里更强大的自己。逃避没什么不好,但是该面对的还是要直视且前行,这就叫生活吧。

分享到 评论

solar resource data validation in China/中国光资源评估

本文是光伏系统设计的后续,主要从辐照数据的角度切入,辐照数据是电站可研阶段进行发电量模拟评估所用的必需数据。也是电站运维阶段进行系统效率评估的重要入参。

中国光资源评估不仅包含了可以提供中国区辐照数据供应商的评估,也包括实际数据质量以及长期趋势的评估,最后也会附带一些PVSYST的使用经验供参考。

中国区辐照数据供应商

按获取便利程度优先排序的状况下,NASA > Meteonorm > SolarGIS > 中国气象局(CMA) > 其他科研院所相关供应商 > 电网/当地电力局独立数据

  1. NASA

    NASA数据由于其免费在线获取的特点广为人知,数据库为卫星推演数据,虽为实测数据,但是原始数据为大气层外数据。实际输出数据经过模型拟合换算,由大气层外的数据经过整合气溶胶以及云层、湿度等与辐照相关的数据推算出地面辐照。

    免费。有限的API服务。

  2. Meteonorm

    Meteonorm是瑞士Meteotest旗下发布的气象数据库软件,整合全球公开的气象交换站的历史数据,运用其开发的算法进行数据插值或者加密,输出模拟的网格或者单点数据。数据最大的优点是交换站数据均为当地地面台站原始数据(raw data),除一般数据清洗外不必进行额外的加工。

    该软件库中,中国区的实际历史数据站点与实际气象局公布的辐照测量站点数相符,共约98个,辐照数据时段分两期,1981-1990和1991-2010. 实际使用时跟倾向于使用时期较新的数据。

    在跟该数据供应商打交道的反馈中得知其数据库更新频率较低,前序更新是每5年,最近一次更新是2012年,因此在2017年大概率发布导入最新数据库的新版本。

    付费,一次性买断软件使用及后续更新,价格并不贵。另有付费的API服务。

  3. SolarGIS

    SolarGIS应是付费辐照数据中最广为人知的数据供应商了,由于其与世界银行有直接合作,针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光资源评估,发布太阳能投资可研报告,在投资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数据也是经由卫星数据换算而来的地面辐照数据,卫星辐照数据源为外购7颗气象卫星的原始数据(6颗同步卫星,1颗极轨道卫星),除辐照数据外也外购有其他云和气溶胶卫星及台站数据(MODIS)。再通过自研的算法把原始数据换算为地面网格数据。

    SolarGIS Model

    数据库实时更新,存量数据的周期也非常长,中国区的可用数据始于1994年,其数据用于长期波动研究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付费,单辐照数据可以使用其iMaps等现有整合产品,但是指定的具体数据需要单独付费购买,具体价格与所选的要素、周期、间隔和置信度都有关,按点收费,代价比较高。另有付费API服务。

  4. 中国气象局(CMA)

    随着2015年来气象局共享数据库的公开,现在已经可以直接从其网站上获取部分数据,当然根据用户的权限不同可以获得的数据质量会有所差异。同年笔者有尝试过使用公司注册认证的账号获取部分数据测试,但由于各种原因再提交数据申请后没了下文,未得到回复,故因此作罢。但是其数据源是地面台站实测数据无疑,众所周知气象局观测司配置辐照仪的站点有限,不足100个。但是绝大部分观测装置都配备了日照时数计,该装置可以计量每天瞬时辐照大于120 W/m2时的累计时长,因此可以间接地推算相对准确的日辐照,对位间隔更短的观测需求则无能为力。

    另也可以通过直接联络气象局直接采购定制化数据,数据按数字数量收费,很容易报出天价,代价非常高。目前网站现实有API服务,具体不可知。

  5. 其他科研院所相关供应商

    其他科研院所相关单位也可以提供国内辐照数据,数据为地面台站二次加工数据,原始数据由于比较敏感无法获取。笔者由于工作原因采购过相关数据,性价比相当不错。

  6. 电网/当地电力局独立数据

    坊间也有传闻电力系统各地的电力局也有进行辐照数据观测以进行微网测试,为下一代电网积累相关数据。笔者从原电网从业的同事得知各地电网也有相关的辐照原始数据,最终也是未能获取到相关数据,因此数据的价格和质量均未知。

中国区辐照数据质量

实测数据的优先级最高,光资源评估的最优选择是当地的长期实测数据,退而求其次是地面台站数据,再次是卫星反演数据。下文主要基于笔者的个人应用经验,对各辐照数据供应商的数据质量进行简单的陈述。

  1. Meteonorm

    Meteonorm是实际应用中最方便且大部分区域精度都比较可靠的数据。漠河-昆明线东南侧的辐照数据整体可靠,对比从其他数据源获取的长期数据,线性回归特征值较好。同时西北侧的辐照数据整体偏低,官方说明文档里也没有解释,原因未可知。

  2. NASA

    NASA的数据在我国西北的高海拔区域表现良好,同时东南区域的辐照数据整体偏高,同行业内其他人家在实用NASA数据时实用的速算系数取值都会偏低一些一样,在跟实测数据比对后也得到印证。

    综合Meteonorm的数据有一种推论,由于高海拔区域空气中的湿度、灰尘以及其他气溶胶的影响较小,因此卫星反演模型受到的气溶胶影响较小。其他区域如果沿用了高海拔地区模型中的气溶胶参数,其他区域计算结论偏高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3. SolarGIS

    SolarGIS的说明文件中有明确的误差说明和误差分析报告,以5%的误差为基准,在平原地区可以达成<=5%的误差水平,在丘陵、水体附近的误差控制则放大到<=15%,具体详见:

    • Model performance
    • Combined uncertainty
    • Independent comparison

      在与江苏某地的实测数据验算的线性回归特征值表现较好。SolarGIS的单点数据在地面站的校核下可以被更好地优化,且SolarGIS已经开始在中国区部署高精度地面站来提升整体精度,据说在欧洲和非洲已经实施这些站点并取得较好的验算结论。当然SolarGIS最大的优势还是在区域网格数据,卫星数据覆盖的区域是地面台站无法比拟的,作为区域资源评估或者区域发电量评估会非常合适。

      综上,SolarGIS的P50/P95数据或者典型年数据用于站点评估是可靠的,其卫星网格数据用于区域资源评估非常有优势。

  4. 中国气象局(CMA)

    现有渠道获取的大多是日值数据和年值数据,评估方法就及其有限,最后的方法上只能是对比长期数据。由于从其他渠道无法获取如此长期的年值数据,又陷入了无参照基准的窘境。笔者最后有幸比较了某几个地点的长时序数据,至少东南部的几个站点的线性回归特征值表现良好。

    本质上讲似乎不该质疑气象局的数据,但是作为工程必须要对该数据进行验证。并且从气象局获取的数据也无法得到除了气象局品牌以外的任何背书,甚至是误差分析报告。这点也算是从气象局获取数据的弊端。

    用气象局的数据总是对的,有说服力,但是数据是否准确,还需要金主砸下重金获取更多数据以进行验证。

PVsyst应用

PVsyst可以直接导入外部气象数据以方便模拟,可以输入从小时数据至月数据。PVsyst一般会把输入的数据通过随机算法转换为小时数据(8760数据),以小时为间隔进行分时模拟。关于导入格式,强烈建议使用TMY3格式,标准TMY3格式为csv文件,首行有台站名称,编号,经纬度,海拔等信息。主要气象要素包含所有发电量模拟所需的要素,并且方便编辑,定制模拟特殊气象环境(例如24小时恒温)的气象文件。

TMY3数据是美国NREL发布的Typical Meteo Year(TMY)数据库的输出文件格式,最早的版本是基于1961-1990年数据发布的TMY2,后基于1991-2005年数据更新发布了TMY3数据。

总结

我国可用辐照数据的获取算不上便利,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仍把所有辐照、风速等数据无论精度都视为敏感数据,不外发、不公开,只在科研圈内流通。对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前进也产生了相应的阻碍,国内缺失基准辐照数据也让各家无法对误差进行客观的评估,可以说各家都没理由说自己的数据准。不过现在我国已经开始逐步公开生产用气象数据,着实是个好的开始。

与美国区数据的对比,全美约有300个专门的TMY测站以及各种研究台站,由NREL汇总交换数据,整合的数据库,发布标准数据。所有人都可以直接从数据库按需导出数据,也可以使用NREL开发整合的地图产品进行可视化操作(NSRDB),非常便利。一般直接使用即可,也可以付费采购更加准确的数据,例如CPR(Clean Power Research - solar anywhere).

国际项目仍然可以使用Meteonorm与SolarGIS的数据,这两家供应商的数据覆盖全球,NSRDB的数据不仅覆盖全美,也涵盖东南亚的部分区域。欧洲的可用数据则更多,例如德国气象局也会发布部分辐照数据、SoDa等。

后续也期待我国气象局可以发布标准辐照产品树立行业基准,促进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

分享到 评论

PV system design introduction/光伏系统设计简介

前序写了很多读书的内容和近期在忙的编程相关的事情,那么趁近期节奏稍微能放慢一点的时候来填一下坑。

先介绍下背景,从2014年转行做光伏项目以来,直接参与到美国光伏项目的设计中,follow NEC 690进行设计,后2015年辗转开始做国内的项目。
其中北美的项目经历大多是分布式项目,但是北美对分布式的定义主要从容量出发,小于5MW的基本都称之为分布式项目,无论是建在屋顶还是地面上。
刚开始接触国内项目的时候地面与屋顶皆有,随着标杆补贴从15年至17年的3连跳,地面项目几乎很难展开,当然利好的就是我比较擅长的分布式项目开始广泛推广。

总体而言,分布式项目更匹配光伏项目的性质,本质上是能源就近发生,就近使用,避免了电能传输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线损浪费。
于此同时,所谓分布式就是去中心化,在发生极端事件的情况下仍能够维持局部地区的电力供给。

言归正传,由于亲自参与过中美的光伏系统设计,因此也深知当前国内电气GB基本是随IEC的规范,但是在光伏设计上的规范,仍未推出正式稿。
国内光伏系统设计主要跟随GB50797-2012草稿。虽然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也算是为国内光伏系统的标准化开了路。

光伏设计的主要内容
  • 土建
    对于地面电站很重要,主要涉及场平即国内的三通一平或者四通一平。对于光伏车棚主要是明确地下的市政管道和电缆沟等现有状况。对于屋顶电站则是屋面现状。

  • 结构
    该部分主要涉及光伏系统支架的选型和布置。无论是地面还是屋顶项目都至少要附带一份结构计算书来声明结构的可行性。
    组件排布除了考虑支架本身的属性之外还要考虑消防因素。

  • 电气
    电气部分的内容应该是最多的,从组件到并网关口表,所有电缆串起来的部分都相关。
    组件电气设备排布也要考虑消防、防雷等因素。无论是我国还是美国在大型电站中都要考虑二次设备的设计。

土建

地面项目的土质直接影响了支架的选型,主要是桩的选型。现在市面上常用的有现浇混凝土桩,螺旋桩。从成本和安装效率上会优先选择使用螺旋桩。
最近流行的农光,渔光和水上漂浮电站的差异主要也体现在桩基上。其中农光只是单纯的要求架高,渔光对水下的部分有要求,而且施工的成本会增加很多,水上漂浮电站把现有的桩基换为浮筒。

Web Soil Survey提供美国大部分地区的土质查询,在中国有见到类似的国土资源服务,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其中可以查到比较粗糙的地址数据。

在此也想多谈一些关于风光,农光和渔光项目的看法。

最早是在2015年的时候听到所谓风光互补的概念,在同一个地区希望风电和光伏一起开发。风电和光伏都是出力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一个依赖风速,一个依赖辐照,而且无法调控,在不配置储能装置的应用场景中,二者相对独立,没有关联,并联之后也不会对电网的稳定性作出改善。而且会共同占用输电配额,并不是一种可落地的构架。

后续跟进的则是农光互补,这里所谓的互补主要是土地复用,说到底就是为了以农光的方式获取农业用地做光伏。众所周知地面光伏项目要通过国土局的审批,但是我国的耕地红线是万万不可以触碰的。笔者考察过的农光项目大多是为了获取土地建光伏,至于光伏支架下边种的什么农作物,倒是没人能说的清楚。抛开这些假农光,也有见识到真农光,在农业大棚的南面安装光伏组件,棚内种植喜阴的农作物,例如菌类或者木耳,但是这种真农光项目由于项目成本稍高,非常少见。

在2016年末渔光互补也跟着水上光伏电站一起冒了出来,水上漂浮电站一般建设在水库中,渔光互补则是架设在水深小于1.5m的池塘里,养鱼发电两不误。这种电站的产生本质上来讲还是由于土地难以获取,地面光伏电站被逼无奈往水上转移。另外所以的水上电站都无法回避严重的PID (potential induced degradation),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组件衰减往往出人预料。2016年的时候听闻有一批使用阿特斯组件的渔光电站,1年后平均衰减了25%,严重的衰减高达30%。主要是由于高温高湿的情况下玻璃中的钠离子与硅电池片反应导致电池效率降低。因此也有一说使用IP等级更高的双玻组件可以避免这种状况。其中防PID设计,也就是电站边框接地系统设计也多少与此相关,这些之后放在电气设计里详解。

总之这些互补名号的项目大多是打着其他旗号解决土地问题,随着地面电站的逐年紧缩,限电,竞价上网,领跑者等一步步的落实,这些终将迅速没落下去。

结构

对于地面项目来说这部分主要是桩基以上的结构物,绝大部分用的是冷弯薄壁的型钢,也常用价格稍贵但是重量较轻的铝合金材质的型材。再使用压块作为紧固件把组件固定在支架上。

对于屋顶项目,如何把支架固定在屋顶上属于结构专业的范畴,究其根本就是屋顶的承重要单独计算是否满足,而不是像地面项目不用考虑承重问题,只用根据土质选择对应的桩基即可。

常见的做光伏项目的屋顶可以分为彩钢瓦屋顶和混凝土屋顶,还有在户用项目中常见的瓦面斜屋顶三种解决方案。其中混凝土平屋顶的做法与地面相似,是在屋顶放置现浇混凝土块,利用压块自重固定上部支架系统。斜屋顶的安装方式则常用紧固件把支架与屋面结构进行刚性连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BAPV的做法。

混凝土屋面的富裕载荷要求一般为50kgf/m2, 如果支架需要抬高,那么需要的承载力最高可能会上升至80~100kgf/m2,具体数值需结构工程师根据当地的风载雪载进行精细计算。由于我国建筑规范规定上人屋面的荷载要求为0.2kN/m2(~= 200kfg/m2), 因此一般上人屋面是完全可以承受光伏的荷载。非上人混凝土屋面的设计要求一般为0.05kN/m2, 因此在非上人屋面上实施支架架高方案还需谨慎处理。

斜屋面的富裕载荷要求一般为20kgf/m2, 由于屋面上会预留运维通道和检修通道,所以一般不会满铺,因此荷载的最小要求为15kgf/m2. 固定方式一般是使用夹具夹住彩钢瓦的角驰部位,另一端螺栓连接导轨,导轨上有卷边C型槽位用来安装夹具固定组件。这种安装方式不打孔、不穿刺,不破坏屋顶现有的防水结构,因此对安装的瓦型就有了一定的要求。现在市面上的绝大部分压型钢板都是适用的,例如角驰型、直立卷边型,但是铆接固定的梯形瓦就不太适用。梯形瓦表面没有可以供夹具的紧固的位置,因此安装的时候必须打孔或者适用强力胶粘结,前者会引起后续防水上的争议,后者强度上势必不如紧固件连接,而且彩钢瓦的使用寿命一般为15年,牵扯到换瓦的问题处理起来也会非常麻烦。

户用斜瓦房的荷载要求与彩钢瓦一致,只不过导轨与屋面的连接件换成了一种Z型的支架,一端固定在瓦下的梁上,主体沿瓦片间的缝隙穿出并抬起。总的来说并不会影响现有屋面防水。

最近遇到一个比较特殊的项目,使用的是TPO防水材料,这种有机聚合物防水材料敷设在屋顶可以有效地防水保温隔热,现阶段多用于对车间环境有控制要求的企业,外企居多,而且大多在汽车行业。在处理这种屋顶时只能对屋顶进行穿孔而且在紧固件与TPO防水接触的区域需要焊接作业,这些工作都必须由TPO供应商完成才能规避防水质保的纠纷风险。

电气

电气是光伏工程中工作量最多的部分,一次二次均有涉及,其中同时存在直流和交流电气系统。涉及到不同电压等级以及并网相关事宜,而且系统设计选型中的主要参数计算都集中在电气系统部分。

从物理上的连接顺序是,组件 - 直流线缆 (- DC汇流箱) (- 直流柜) - 逆变器 (- AC汇流箱) - 计量表 - 主断路器 - 并网点

现在国内市场上的主流组件是多晶60片组件,功率段已经上升到265W - 270W,如果按照此功率换算为72片电池片的组件,那么功率段为315~320W.个人印象在2015年初SunEdison已经实现了320W组件的量产。

现在市场是多晶 > 单晶 > 其他,其他中比较亮眼的是First solar的碲化镉组件,虽然国内有杭州龙炎在生产该工艺的组件,但是利星行现在已经开始操作First solar碲化镉组件的进口,并且贴牌Caterpillar(CAT).

当下国内工商业项目中的主流仍然是多晶组件,在领跑者项目中由于效率门槛猛推了一次单晶组件,但是仍然没有完全拉下单晶的造价。

言归正传,组件的主要参数是STC功率(STC为标准测试环境,电池片温度为25℃,辐照强度为1000 W/m2),系统电压1000V, 开路电压(Voc), 短路电流(Isc), 开路电压温升系数(temp-eff of Voc)来计算最大组串数。当前市场上也在推广1500V系统,当前已经有组件,线缆和逆变器通过测试认证,但是支架以及其他相关的零件的测试和认证方法仍待完善。

直流侧使用的线缆一般都是光伏专用线缆,美标线规体系中常用PV wire 2kV, 国标线规起初没有专门的标准,在大型地面项目中也会使用YJV20/22-1kV的铠装电缆连接直流汇流箱与逆变器。随着国内光伏项目的日益增对,国标线规直接沿用欧标过TUV认证的PV1f线缆。

直流汇流箱是集中式逆变器的必备器件,但是组串式逆变器并不需要该设备。直流汇流箱也是整个电站中最易发生事故的设备,经常出现的事故是火灾,由于是在直流系统中,所以随着光伏系统出力的变化可能会出现拉弧。相应地在美国NEC2014标准中已经要求新建的电站使用带防拉弧装置的汇流箱,在国内虽然没有硬性要求,但是在预算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AFCI (arc fault circuit interrupter, 防拉弧)汇流箱,以防万一。随着

其中汇流箱的另一个易损件是其中的直流断路器,涉及到采购阶段甚至会出于价格的原因选择较为便宜的杂牌断路器来替代正牌断路器。

直流柜也是只有使用集中式逆变器时才会使用到的设备,把汇流箱的出线汇集之后集中进线到逆变器。MPPT路数有限,理论上已经不是十分适用于工商业项目的复杂屋顶环境。

逆变器是光伏系统中除了组件最为重要的设备了,主要用于把光伏组件发出的直流电转换为一般工况中常用的交流电,可以视为电压稳定的电流源。在上文中也有提到现在市场上常用的逆变器有两类,集中式逆变器和组串式逆变器,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MPPT路数,集中式逆变器一般为单MPPT,多用于大型地面电站,组串式逆变器拥有多路MPPT,常用于工商业项目。逆变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MPPT(最大功率点追踪算法)控制IGBT桥式开关把直流电调制为指定电压频率的交流电。因此对各路MPPT接入的组件一致性有所要求,组件功率一致性(STC功率以及阴影遮挡情况)越好则效率越高。一般而言地面电站可以统一规划朝向和间距因而比较容易控制一致性,从而多用价格较便宜的集中式逆变器,工商业屋顶为了应对复杂的朝向和阴影从而多用组串式逆变器。总体而言经过这两年的发展,我国逆变器价格已经屡屡破冰,为造价的下行贡献了不少的权重。

交流汇流箱与一般的交流配电柜别无二致,完全匹配交流系统的电气性能参数,既可以用大厂的标准件,也可以按需自备匹配整定电流的母排和用于室内外不同防护等级的箱体。

计量表顾名思义是用来计量电能的装置,全额上网的项目只需要一块表来计量上网的电量,自发自用项目除了一块用于计量光伏系统出力的电表外还会把现有的下行计量表替换为双向电表,计量余电上网的容量以便于结算售电收益。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为了获取电网代发的补贴,这里必须使用国家电网提供和标定的电表。

主断路器,是光伏系统物理并网点前的开关装置,400V及以下电压等级系统中使用一般交流断路器即可,在0.6kV及以上电压等级系统中此处需用继电保护装置以满足电网对二次系统的要求。一般在主断路器所在的配电箱内也会配备浪涌保护器以保护系统避免雷击引起的过载电流,这也是光伏系统常用的防雷措施。

并网点即光伏系统与现有电网系统进行物理连接的部位,全额上网系统一般T接在就近的10kV架空线上,或者升压后拉专线连接到就近的35kV或者110kV变电站中。地面项目一般自建110kV, 220kV或者500kV的升压站,升压后输送到就近的变电站。自发自用项目一般连接在就近的配电柜或者变压器低压母排,若配电房有备用柜也可以直接连接到备用柜的断路器上。NEC 705对并网点使用的母排以及连接方式有明确的要求,在国内没有明确规范要求的状况下可以供参考。

总结

随着光伏行业的发展,技术迭代,降本增效会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变体,但是上述三大件作为光伏系统的基本框架大概率在中长周期是不会有大的变动的,掌握了上述内容也有利于理解技术革新的要点。

分享到 评论

the time machine

the time machine

the time machine

刚买Kindle不久淘的一批免费公版书,现在公版封面的要收费,但是仍有一本只要1毛的供收纳。

之前的计划一直都是一本中文一本英文的来,但是由于后期要看很多技术类的书籍,只看英文的消化太慢,因此打乱了节奏。

由于最近的工作直接跟同事英文交流,发现这方面问题很大,仍需要在读写方面多加练习,以提升听说交流的基础。

那么说回来本书的主要内容,由于缺乏对于本书背景的了解和一些代入感,读起来过的很快,只抓住了面上的意思。没有深究内里的线索和细节。
说来惭愧,但是读书的时候也会有种跟书合不合得来的直觉,尤其记得读第一本全英文的书,Harry Potter and deadly hollows,那种理解的代入感是读英语考试的完形填空无法比拟的。

可否把原因归结于文化或者语感?

总之这篇读书笔记已经沦为了流水账,也定个小目标,之后重读本文,再补一个有所思的读书笔记。

分享到 评论

过年回家什么时候变成了一种义务感而不是发自家的归属感,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大概是刚开始工作的头一年,跟同事一起在车上开玩笑,今年过年回不回家还要考虑一下。即使结果上来说,每年都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回去,年后又准时准点地归来,并没有什么不同。

陪奶奶去打针的时候,回来多年前走出来的村落,看着漂浮着满是污秽的河,毫不在意的小孩总让我想起年前刚看过的纪录片,塑料王国(plastic China). 感觉像隔了一座山,何不食肉糜,不知还有农村如此这般贫穷,即使土地上的人们也很怠惰,闲下来就打麻将。冲突和矛盾一下子就涌入了脑袋,就像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川普可以争取到如此多的选票,就像突然感知到了自己的渺小,什么也改变不了。

不止是隔着山,自己也正在爬一座山,背负着亲情随着成长走出长辈的庇护,冲向最前那风最大的前方。长辈们年轻时生存的压力好不客气地在消耗着自己的体力,同事也拽着走向什么也没有的前方,仅有名为孤独的前方。

难以理解,突然发现从高中开始已经没有办法共享成长的时光,少了时间的铺垫什么都变得那么索然无味。文化和空间的隔阂把这份无助感又越发放大。

我也对我自己在年三十的晚上看驴得水这部电影感到好笑,一是很久没有看电影了,二就是长辈们打完麻将草草散场。至少种种意义上我理解的家不是这样的,也许是某种意义上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原谅自己吧。

最近降临上映,虽然没有看电影和原著但是依旧是被剧透了一脸,其中有个核心观点很有意思,最小过程量理论,可以说这算是宿命论的一种解读。大家都清楚自己的终点,确都在这不长不短的时间中寻找着意义,最小过程量也是物理学上熵这个概念的另一个表达方法。所以女主才在知晓未来命运的情况下坦然接受,亦或是自知即使行动也无法改变未来,除了无力地接受,并没有其他选择。

是啊,没有其他选择,人人都如是而已。看似对事件的感知和抉择在上帝视角都变成了无意义的挣扎。怠惰的借口似乎又更加充实,看似无为实为逃避而已。

年后回来工作,也遇到很多自己不得不做但是又不认可的事情,拖延再拖延,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抛出去的种种承诺。难道在暗自期望命运把一切都安排好,时间到了什么都会水到渠成的流过来。最近咽炎复发,一天之中大概只有2 3个小时可以集中精力工作,实在是太厌烦现在的状态了。在3月底划上句号,让这一切都过去吧。

‘命运’这个词我还能接受,但是’宿命’这个词就很让人讨厌,以双重的意义侮辱着人类,一因为它会让人停止思考现状,另一方面它会把人的自由意志贬得一文不值。我以这样的结论警示着自己,否则就会想把自己的选择怪罪于它并且正当化,至少要为自己犯的错误负责。
—— Magic Yang

为自己犯的错误负责,抓住时间的尾巴,与自己和解吧。

分享到 评论

TCP/IP入门经典

TCP/IP入门经典

TCP/IP入门经典

也是亚马逊活动的时候1元买入,之前也有打算学习一下TCP/IP方面的知识便于服务器配置,打通前后端。总之读完了感觉没有达到预期,内容主要集中在IP分配和管理上。

让我回忆起了大三大四的时候无心备考的计算机4级网络工程。复习的时候基本在摸鱼,最后笔试和机考(附于笔试一起考察,这也是当时为什么选网工的一个原因)都没过。

key points

  • IPV4的A B C类地址,特殊广播和保留地址
  • DHCP动态分配IP, NAT以及路由器的灵活应用
  • 私密专有网络VPN

archive

  • 这本书比较基础入门,感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和让我印象深刻的内容
  • 顺手买了另外基本TCP/IP的书,可能一起看完才能有更深入的体会吧
分享到 评论

快速建站学习笔记

2月26日于南京西路weworks听了于指导的课。现留下该笔记备份。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godaddy/阿里云 申请域名

2. mikecrm/strikinly 制作网页表单或者模板

Mike CRM制作表单,且框体设计简单容易上手,内置支付模块原生支持微信和支付宝,账期大概1个月。
其中绝大部分功能免费,存储空间也是免费的,但是用户共享带宽,也就是说上传的大体积附件越多网页加载越慢。
但是这个问题可以由cdn解决。或者付费获取更多的带宽资源。

Strikingly直接修改网站模板以打造具有模板化设计风格的网站,对素材质量要求颇高,
否则贴上去多多少少会出现不搭的状况。或者仅仅更换文本内容。

3. godaddy/阿里云 隐蔽链接进行网页关联即可

转址功能可以让自己的域名定向到某个域名,转址又分仅转址隐蔽转址,前者相当于直接跳转,后者在地址栏会显示自己的域名并且可以自定义html head和说明。

所以如果要做隐蔽转址就建议用godaddy的域名了,不用身份审查,也不会受到律师函吧。想想2年前的www.naichabiao.com事件。

4. 阿里云oss, cdn

对象存储 OSS最近有活动国内100G的华东区存储只要12块/年,
40G的经常性9块/年,对于小规模分发图片内容是够用了。

说起来我这个博客之后的图片资源也可以挂载在oss上。

Conclusion


至于具体网站要设计成什么样,那就是拼方块的工作了,完全依赖个人审美的事就不多说了。

分享到 评论

Flask Web Development:Developing Web Applications with Python/Flask Web开发:基于Python的Web应用开发实战

Flask Web开发:基于Python的Web应用开发实战

Flask Web开发:基于Python的Web应用开发实战

在决定建站上地图识别应用的时候一口气买了很早之前就想入的这本flask教程和angularjs的教程。
可以与之前发布的best practice of flask application这篇文章关联来看。

基于自己选择python作为主要编程语言,机器学习后台的python编码,成熟的机器学习python包—— theano, tensorflow 选则flask作为网站编辑语言。
早先接触到全栈工程师概念的时候就已经有python先驱在这个方向勇往直前,相较于tornado和django,
个人更习惯flask修饰符的表达方法。这些机缘巧合累计起来促成了这个结果。

言归正传,这本从零开始的教程非常受用,足够让一个有Python基础的开发者快速上手flask,
利用现有比较成熟的三方flask pkg进行网站开发。

使用python做后端开发比较知名的应用当属twitter和知乎了。

但是完成这个网站的基本功能后也感知到了jinja2模板的局限,尤其是传参和前端效果的实现上。
当然这方面也有个人能力尚未覆盖前端,js造诣不够。
因此之后也有安排通过vuejs加强对js的进一步学习。

写了这么多感觉没有点书里边的内容,也不想贴代码,总之还是跟着书里的步骤过一下的感觉最直观。
这种体验是难以言喻的。

key points

  • flask做到了基本的MVC分离,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际文件上
  • 通过models进行对象的定义,数据库的定义和管理
  • 通过views来编辑网站的交互控制,以flask的角度是主要以后端编程来完成大部分的function, 其中包含大部分前端的功能
  • 通过修饰符对html文件及路径进行绑定,前端文件遵从jinj2模板使用html文件编辑
  • 数据库是sqlite3, 主要以sqlachemy进行脚本语言操作,通过migrate管理数据库版本和备份
  • 使用manager.py进行网站层级的管理维护,集成临时shell调试环境和运行指令
  • 使用shell环境进行用户注入和数据库维护
  • 实际部署的时候更倾向于使用gunicorn和nginx进行部署

archive

  • 总之在这次实践中确实感受到了flask的轻量与可扩展性,例如bootstrap-flask直接导入带bootstrap样式的jinja2前端模板
  • 需要急需补前端的知识继续打磨界面和交互功能
  • bootstrap模板很好用
  • 注入账户的时候需要”User(confirmed=True)”,避免未配置邮件服务器发不出来认证邮件
分享到 评论

AngularJS:Up and Running/AngularJS即学即用

AngularJS即学即用

AngularJS即学即用

选择AngularJS搭配flask也比较偶然。早在15年末的时候在老东家有尝试过出一款网页版的工具来收资。
当时自己用python编写了计算模块,当然主站是刷脸让高中同学建的站,当时就是用了Yeo的前端和flask后端搭配。
印象里启动的时候是从前端的Node启动的服务器,后台接入至今仍不是非常清楚。

ng-开头是AngularJS的特征,双向的数据绑定使coder专注于交互和设计,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在传参逻辑和渲染上。
在我拿到书的时候老同学又提醒我AngularJS发布了新的版本,且向下兼容能力似乎有限,并且抛出了vuejs这个大坑。
总之让人感觉很方。

老实说由于建站主用jinja2的模板,只有在前后端传数据的时候用到了AngularJS的$ajax方法,也有一说这事jQuery的方法。
再加之前端并没有画太多精力去打理,结果就是没有在实战中很好地锻炼到。

key points

  • AngularJS的核心价值,数据驱动编程、声明式编程、模块化及概念分离、可测性
  • 测试环节是最容易忽视的环节,这里也提到了在flask教程中也有应用的Karma测试程序

archive

  • anyway, 我已经弃了AngularJS的坑转去vuejs的坑了
分享到 评论

'What Engineers Know and How They Know It-Analytical Studies from Aeronautical History/工程师知道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知道的:基于航空史的分析研究'

工程师知道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知道的:基于航空史的分析研究

工程师知道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知道的:基于航空史的分析研究

本书以飞机机翼设计为引子,通过美国飞机工业发展史陈述了工程经验参数设计方法和实验室模拟方法的工程实践。
就工程经验是否可以直接放入应用以及处理工程事务进行了诸多讨论。
在方法论的层面上讨论工程师方法的实践和迁移。

除了机翼翼型,还有固定机翼蒙皮的铆钉,以及行业协会是如何根据工程经验和最佳实践起草航空业沉头铆钉的规范。

书看的比较久了,印象比较深的只剩下这两个案例。案例的背后还是聚焦于
直觉和经验层面上的意外创造是否可以用理论方法进行验证和归纳表达。

转到了哲学层面的讨论。这也让我回想起本科数学老师的一些观点,如何客观理性地描述一个个的对象(object),
用数学方法和数学表达式,函数等具体的形式来归纳、表达抽象的概念。
这也许是大脑或者人进化过程中获取的最重要的能力。

whatever, do you want to meet your maker/

本来读这本书是想了解了解航空发展史,结果在读的过程中被引导去了哲学思想问题,无解无解。

分享到 评论